文/古硯偉
圖/達志影像
上季暑假,NBA迎來史上最盛大的自由市場,全聯盟超過40%的球員都投入自由市場重新議價,2019-2020球季,NBA幾乎每支球隊都有大量新面孔,相較十年前,每年球員名大風吹各隊難以建立長期化學效應,尤其「馬刺模式」為顯學的聯盟GM、教練都有深刻感受。
小瑞佛斯(Austin Rivers)在快艇和火箭待過一個球季以上,但他7年生涯轉了4隊,他說:「每年開季我們差不多都有6張新面孔,然後有人打過8支球隊,這很荒謬,但已經是NBA常態,很多球員每年轉隊,我永遠不想經歷這種事。」
公牛老將楊恩(Thaddeus Young)過去4年轉了4支球隊,但在此之前他在76人待了7個球季,身為經歷2011年封館和薪資改革的資深老將,他說:「這次薪資規定造成的,球隊不太希望被長約綁死,例如全隊有6個4年合約球員。但這造成每年開季你和其他人完全不認識,溝通要從零開始,更別說其他人知不知道你習慣怎麼打。」
NBA現在有將近1/3的總管和教練出自於馬刺體系,馬刺以精準操作眼光和建立團隊化學效應聞明,這也成為聯盟顯學,但顯然球員每年大風吹和「馬刺模式」這幾年受到很大考驗。
波帕維奇(Gregg Popovich)說:「你能在一支球隊待得越久,能建立的化學反應自然越多,團隊化學反應應該要永遠比球員個人想法更重要,因為化學效應是組織成員放下自我,跨過苦難之後才能真正產生,我總是談論球員如何超越自我,不該羨慕別人成功,成功必在團隊,如果沒有這一點認知,很難建立真正化學效應。」
但其實就連球員都知道帕波維奇的哲學現在已經受到時代考驗,老將達德利(Jared Dudley)說:「現在馬刺哲學已經很難有優勢,因為現在已經是比誰比較有天分的時代。」
2012年,一名奧勒岡大學(Oregon)經濟系學生塔洛(James Tarlow)發表1979到2008年的30年間能保持五個球員作為核心的球隊,確實更容易贏球,這篇研究也發表於麻省理工大學史隆學院(MIT Sloan)的運動數據分析論壇。
塔洛說:「我想嘗試定義化學反應對於贏球有多大影響,結果發現非常重要,維持長年化學效應的球隊大概有1/3機會可以比其他球隊更有贏球機會,看起來不多,但如果球隊實力在伯仲之間,就往往就是季後賽能不能晉級關鍵。」
前馬刺助教,現任76人總教練布朗(Brett Brown)說:「以前在馬刺,只要眨個眼,鄧肯(Tim Duncan)就知道帕克(Tony Parker)要開後門,或是吉諾比利(Manu Ginobili)就要丟空中接力,這沒有長時間在同隊不可能做得到,尤其關鍵的細微差異。」
當然也有其他人觀點不同,例如前火箭總教練小范甘迪(Jeff Van Gundy):「有時候團隊把簡單的事情變得太複雜,例如一起吃飯和場上當隊友需要的默契不一樣,如果你有好球員,無私的好球員,就想辦法不要讓他們離開球隊。」
現任火箭總教練狄安東尼(Mike D’Antoni)則被認為是整合大師,無數球員到他手下幾乎隨插即用,他祕訣則是「不要讓球員做不擅長的事」,他說:「你要用任何一個球員之前,必定得充分了解他。」
隨著時代演進,化學效應的定義也可能隨著改變,而天分和化學效應兩者難以量化的標準,也必定將會影響未來GM和教練建軍思維,而這樣的效應和影響,現在僅是剛開始,未來到底將怎麼影響NBA和全世界籃球價值觀,還有很長很長的觀察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