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王承文
這幾年,我開始投入資源與心力在小學籃球採訪,特別是女生球隊,我慢慢了解其實不少家長對於孩子的籃球發展,越來越不在乎以後是否能打到最高層級聯盟WSBL,甚至我們可以看到HBL、JHBL一些頗具實力的強隊,背後其實都沒有WSBL球隊的支援。
我簡單分析給大家看:
首先看到今年的HBL四強,冠軍淡水商工、亞軍永仁高中,毫無疑問都是國泰女籃的幼隊,還是跟WSBL有直接關聯的高中球隊;季軍陽明高中、殿軍北一女中,都是台北市公立高中,跟WSBL球隊一點都關係都沒有。
至於其他WSBL幼隊的情況:電信女籃幼隊,南山高中,未進四強;台電女籃幼隊,未進四強;台元女籃幼隊,滬江高中,沒進八強。
再聊到JHBL四強,名次依序為:民族實中、大倫國中、懷生國中、陽明高中國中部,她們全都不是WSBL幼隊。
如果熟悉國內女籃生態的球迷,應該早就發現我說的情況,這當然與WSBL選秀有關係,但我認為更大程度來自於家長與孩子的選擇。
如果今天JHBL甲級球隊教練到小學球隊招生,說真的,越來越少球員家長在意未來能否打上去WSBL,什麼提供營養金、勞保,這些事情早就不是家長們在意的事情了,他們更關心孩子在球隊裡面能得到什麼?特別是未來若是繼續打球,會到哪一所高中乃至大學,而這些都是球隊歷年累積的成果。
學姊唸什麼高中跟大學,似乎比以後能去哪一支WSBL球隊還重要,甚至這些年開始有女籃球員旅外,透過打球能取得旅外讀書打球的機會,感覺挺有吸引力的,不是嗎?
看看現在國高中女籃球員的家長們年紀,大概跟我差不多甚至更年輕,也就是說都是所謂的六七年級生,幾乎都是在那個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出生,從小到大的生活條件都不算差,更遑論這些家長們的小孩。
這是一個社群的年代,看看為何有些球隊的招生越來越好,除了有越來越多的媒體報導,甚至花了些心力在社群操作上面,不管是臉書的社團或粉絲專頁,儘管有人認為這些根本不是主因,但我認為既然球隊環境夠好,既然球隊口碑也建立了,為何不讓外界看到呢?
別忘了,現在的家長們,誰對社群依賴會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