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李祖明
早上起床去學校,晚上就打球。在來到台灣前,本名瓦迪維拉萬(Dhayalan G vadivelavan)的馬來西亞印裔球員林迪倫,曾經過著非常單純的生活。而他會開始接觸籃球,也只是個再單純不過的原因。「我13歲時開始打籃球,是朋友邀我的。他們說我很高,打球很有優勢。」林迪倫說,「沒想到一打之後,就喜歡上了這項運動。」
光啟高中與林迪倫的相遇,可說受到新南向計畫的影響。曾沁綸教練在透過朋友接觸了馬來西亞Go Strong隊的教練時,對方便向他推薦了一位想來台灣打HBL的小朋友。雖然知道他球技粗糙、球齡也不長,但畢竟有著200公分的身高,讓曾沁綸大膽地給了他一個機會。「另一個關鍵是我還沒執教過外籍球員。」曾沁綸說,「教一個暴扣信手捻來的球員當然很爽,但能養成這種從頭教起的球員,會更有成就感。」
談起來到台灣的日子,林迪倫說希望自己懷抱著可以學習更多籃球相關知識並變得更強壯的期待,才踏上這片土地。而除了刻苦的訓練曾經讓他大感吃不消之外,溝通上的困難一度成為他與他人之間的隔閡。「我不懂中文,所以一開始都要跟隊友用英文溝通。」林迪倫說,「尤其是來到球場之外,發現跟外人沒辦法以中文交流時,是生活中最困難的挑戰。」
幸好台灣溫暖的人情味,接納了初來乍到的林迪倫。6月來到台灣的林迪倫,每項我們習以為常的人事物,對他來說都充滿著新鮮。而他對這裡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人們很友善。「就算我是陌生人,他們也不吝於對我伸出援手。」林迪倫說。而隊友們,也扮演著最支持他的支柱。「他們都知道我現在是眾人的焦點。」林迪倫說,「而他們也覺得我可以變得更好,並認為我還有著潛力等待開發,鼓勵我能加倍努力。」
曾沁綸教練開玩笑地說,當他第一眼看到林迪倫時,曾經興起當初會不會答應太快的想法。因為林迪倫清瘦的身材,實在難以令人將內線巨塔的字眼與他連結在一起。「直到體檢量出來有201公分時,才敢確信他的身高是真材實料。」曾沁綸笑說,「但以外籍生而言,他真的很乖也肯受教。」
現在的林迪倫已經會講幾句中文,除了日常的「你好嗎」,場上的術語「防守」等詞彙也已經琅琅上口。而在持續進步的日子之後,林迪倫希望自己能有著成為職業球員或是入選馬來西亞國家隊的一天。「ABL和SBL都是我會想打的聯盟。」林迪倫說,「打過富邦勇士的米歇爾(Tony Mitchell)是我的偶像,希望有一天能像他一樣將體能發揮在球場上。」
而在成為職業球員前,首先要站上學生球員的巔峰才行。有句話是「萬事起頭難」,曾沁綸教練也認為,若能有好的開始,林迪倫在台灣的路將會越來越寬。「如果他能通過HBL三年的考驗,那他UBA一定適應得更快。」曾沁綸教練說,「因為屆時語言已經不再是他的難關,他也更加理解了台灣的球風。」
事實上,不論有沒有成功,林迪倫都已經成為替馬來西亞首開先例,也將成為未來球員的模板。「只要有進步,把一些事情去做好做完美,會成為比成績更美好的回憶。」曾沁綸教練的鼓勵,也將伴隨著林迪倫的異國籃球夢,繼續腳踏實地實現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