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李祖明
與大多數旅外的台灣球員選擇前往美國不同,譚傑龍選擇前往加拿大就讀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不過其實早在2016年,他就已經接受過美式球風的震撼教育。在昨天敗給菲律賓球隊後,譚傑龍曾說這是第二次感受到自己沒有貢獻、怎麼做都沒有用的無力感。而第一次讓他有這種體驗的,正是在2016年的世青賽與U17美國隊對決。如今當年已經有多位球員都站上NBA舞台,因此可說譚傑龍與大多數球員相比,都已經有了更廣闊的視野。
「那場比賽我守到卡特(Wendell Carter Jr.)、傑克森(Jaren Jackson)和納克斯(Kevin Knox),跟他們打真的有差。」回憶起那場比賽,譚傑龍依然有許多感嘆,「尤其是塞克斯頓(Collin Sexton),我們這些高中生遇到他真的是沒辦法,就是守不住這些未來的NBA球員。」
而如今來到這所學校,雖然他講著早已熟悉的英文,也有著早已在國中時期便建立的朋友圈,但遠渡重洋來到加拿大而非美國的譚傑龍,還是得到了有別於在NCAA學校,對於未來職業生涯規劃的全新衝擊。
「我們UBC大部分是讀完5年,讀完5年之後,有些球員就會去歐洲打職業籃球。」譚傑龍說自己的心境在接觸到不同的環境後,也對未來的藍圖產生不同的描繪,「我一開始的想法,其實是想說回來打SBL或是去CBA。但我接觸到UBC的運動體系後,也有了想去歐洲打球的念頭,可能會想挑戰個兩三年。」
若這趟歐洲之旅真的成行,那對譚傑龍來說,將是真正離開朋友圈的挑戰。「其實對歐洲球隊比較少了解,但還是有知道幾位著名歐洲球員像是提歐多希奇(Milos Teodosic)、莫茲葛夫(Timofey Mozgov)和約基奇(Nikola Jokic)。」譚傑龍說,「我知道他們是從歐洲球團的青訓體系培養起來的,所以這也讓我對歐洲產生興趣。」
如果畢業後,譚傑龍真的考慮踏上歐洲,那麼除了不受侷限的球風之外,走在更寬廣的人生道路上,譚傑龍或許也將替台灣籃球開闢一條全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