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克里斯托
猶記得90年代時,大家都講在東強西弱,攤開球隊一看,東區有Michael Jordan領軍的公牛、Patrick Ewing坐鎮的尼克、Penny Hardaway與Shaquille O’Neal聯手的魔術、鐵血防守的熱火、射手Reggie Miller的溜馬等等,但其實當時的西區也不差,馬刺、超音速、爵士、湖人、火箭等都還有競爭力,但時代變遷、NBA也在變遷,以往其實還算是平衡的生態,在近幾年勇士崛起後,西區各隊可能感受到的威脅性太大,無論在自由球員補強或交易上都較東區積極,其實早就有西強東弱的趨勢,不過都沒有本季為甚。
攤開目前的戰績表一看,東西區墊底的球隊都差不多戰績,勝場在8、9場左右,但西區僅有太陽一枝獨秀,東區至少有4隊;而西區第14名開始,勝場至少有15場、勝率都超過44%,這個水準放到東區可以排進前十,兩邊的態勢有多失衡,不用太高深的數據就看得出來。
西區除了上季的既有八強都有競爭力外,季外的補強最轟動的就是LeBron James轉戰湖人,讓球隊頓時提升一個檔次;金塊、灰熊體質不差,沒有嚴重傷兵問題且效應良好;快艇、國王與小牛則是在不被看好的狀況下奮發圖強,在開季近2個半月後的今天,仍有不錯戰績。結果就形成了目前14搶8的混亂局面。東區雖然暴龍一直在戰績榜上領先聯盟,但東算西算也僅有前五強的球隊戰績有明顯的差距,包括公鹿、七六人、溜馬與塞爾蒂克,東區第六開始就在5成左右的勝率徘徊。
一般而言,分區第六至第八的席次,5成上下的勝率是合理的,然後到第11名就會有較大的落差,但若以這個原則檢視本季西區狀況完全不適用,聯盟也該正視這個問題。
現在的風氣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球員轉隊除了金錢以外,球隊的氣氛、原有的球星等,都是他們考量的重大因素,甚至可以為了組成更堅強的團隊犧牲部份薪資,或是用短約的方式試水溫。所以大家都在薪資上限與豪華稅的相同限制下運作,現在的西區球隊就是比東區要有吸引力,過往LBJ一直待在東區稱霸,還曾被譏笑不敢前進西區,講的就是西區激烈的競爭態勢與球星優勢。
這個因素難以被平衡,畢竟這是商業自由機制運作與球員個人意志運作下的結果,但過去一直被提出的打破東西兩分藩籬,取聯盟中戰績最好的16隊進行季後賽爭搶總冠軍,或許是該被審慎評估的時候了,這個機制必須伴隨著賽程更合理、更公平的安排,也會對主客場移動有成本的影響,對NBA長久以來的運作會有衝擊,我認為這也是一直沒有被納入考量的原因。
回頭想想,全明星賽不都因為失衡而改成由隊長選秀、打破東西區限制了嗎?改變賽制或許也不是不可能,只是需要更大的智慧罷了,但這卻是更有必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