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硯偉
圖/達志影像

Jalen Green(左)是頗具潛力的未來之星
NBA宣布前NBA總教練蕭(Brain Shaw)將出任G聯盟高中生特選培訓隊(Select Team)總教練,形同擔任高中球員保母,將執教包含格林(Jalen Green)、陶德(Isaiah Todd)在內的頂尖高中球員,這也是NBA幾十年來一項重要變革,甚至改變過去未來頂尖球員培育思維。
來自加州佛雷斯諾(Fresno)的格林,被譽為是原先2020梯高中生最佳球員,6呎6吋,能從側翼打到Playmaker,極佳爆發力和得分嗅覺,加上比同齡球員還小一歲,早在15歲就紅遍全美,他外號「獨角獸(unicorn)」,得分爆發力和體能協調性,被認為是下一個布萊恩(Kobe Bryant),加上高大,削瘦又傳球視野,也被認為有哈德威(Penny Hardaway)的影子。
他被曼菲斯(Memphis)和奧本(Auburn)等多所大學鎖定,卻宣布跳過大學,直接加入G聯盟,直接投身職業。他不是今年宣布跳級的第一人,但幾乎所有所有人都有一樣的說法:「我目標在NBA,這是讓我成長最好的一條路。」
其實G League高中生培訓計畫,並不是第一年推出的制度。早在2017年澳洲NBL聯賽從佛格森(Terrance Ferguson)跳過大學加入阿德雷德36人,最後雖然只留下平均4.6分1.3籃板,但在選秀會上第21順位被雷霆選中,這讓NBL高層嗅到機會,他們2018年立刻推出名為「Next Star Program」的特例條款,由聯盟付薪水和其他住房交通補助,鼓勵NBL球隊網羅海外年輕球員到澳洲效力,這幾年已經有包溫(Brian Bowen)、漢普頓(R.J. Hampton)、小鮑爾(LaMelo Ball)等頂尖球員投效澳洲,重新開啟高中生直攻職業的捷徑。
NBA比澳洲還晚了一步,雖然NBA還沒鬆綁19歲年齡下限,主席席佛(Adam Silver)兩年前看到NBL出手搶人,就找來G聯盟主席羅辛(Shareef Abdur-Rahim)討論,最後預定在2019年暑假推出一個名為「菁英種子(Elite prospects)」的高中生跳級計畫,薪水12.5萬美元,讓高中跳級生直接進入G聯盟磨練,這份合約比起一般G聯盟薪水3.5萬美元整整是三倍有餘,但最後規劃不足,反而讓漢普頓和小鮑爾兩人依然選擇前往澳洲。
羅辛說:「因為NBL來真的,他們設定了一個完整計畫,而且效果明顯,我們好幾個孩子離開美國,寧可跑到世界另一端,讓NBA球探也必須飛過大半地球去考察他們。但我們相信世界上最棒的培養體系依然是NBA,我們也不應該讓球員跑到海外尋求一年成長,他們應該留在美國。」
G聯盟的體系去年確實失敗,羅辛直接向席佛報告菁英種子計畫連薪水都太少,雖然去年他們12.5萬美元薪水略高於澳洲提供的十萬澳幣,但扣稅之後實拿所得就差一大截,而且除此之外什麼保障和規劃都沒有。G聯盟薪水一向被詬病是血汗勞工,許多有旅歐身手的球員,求的就是一個被NBA看上機會,在這種龍蛇雜處什麼都有的環境爭取那一點表現機會,顯然對於高中球員來說不是理想選擇,也才有貝茲利(Darius Bazley)寧可去New Balance當一年實習生也不要選擇去G聯盟磨練。
但今年暑假G聯盟捲土重來,從第一個球員陶德宣布跳過原本簽下入學意向書的密西根大學(Michigan),宣布直接轉職業,一開始還沒有宣布就是加盟G聯盟,更沒有合約細節,直到格林也宣布跳級,才有逐步細節,包含格林薪水不包含球鞋合約,就可能達到五十萬美元,以及G聯盟將把高中生獨立唯一隊,並找來NBA總教練執教,每年大約12到14場比賽,以及準備完整的銜接NBA教育。
對NBA來說這項計畫目前指標意義大於實質意義,雖然過去1995年自賈奈特(Kevin Garnett)開啟跳級風潮,自2003年高中跳級生大舉進入選秀讓資方重新評估風險,因此2006年就用19歲選秀年齡下限條款喊停,實質上NBA一直是把培育成本外部化,丟給NCAA。
對於現在NBA來說,現在這幾名球員成本對聯盟營收來說是九牛一毛,但現在是第一次把年輕球員養成握在手裡。從這次幾個投身G聯盟的球員來看,和過去高中跳級生相比,雖然條件不錯,但從身材到心態,養成NBA戰力還需要點耐心。
從目前宣布加入G聯盟的球員來看,陶德是6呎10的面框前鋒,但體重只有210磅左右,技巧不算成熟;格林雖然天分過人,但從去年U17世青賽來看,除了體能和協調性,外線和對抗性都很難一年內馬上達到NBA等級,菲律賓的索托(Kai Sotto)則是這幾年有明顯進步,但7呎2吋身高卻只有220磅體重,能不能成為第一個本土菲律賓出產的NBA球員,也還需要一點耐心。
但無論如何,這一波高中生跳級大戰,將引發全世界籃球精英培育的思維衝擊,後續市場效應會不會因此改變,這幾年將會是非常有意思的觀察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