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承文
圖/大專體總
本以為國立體大碰上臺灣藝大會是一場靠進攻比出高下的比賽,但沒想到竟然兩隊得分火力都不理想,雖然國體關達祐貢獻22分,臺藝曹薰襄更拿下27分,但兩隊都因為太想贏球,致使打起比賽來綁手綁腳,很多球員得分都未達兩位數。毫無疑問,關達祐在比賽終了前的三分球打板命中絕對是居功厥偉,但我的看法是,倘若陶俊的罰球能好一點,國體何須關達祐神勇救隊呢?
全場6次站上罰球線,陶俊只有把握2球,命中率低到不行,要知道他是國體攻城掠地要員,絕對可以取得不少罰球機會,但很可惜罰球並不爭氣,若不是關達祐強勢帶隊突圍,國體要是輸球,我覺得陶俊必須承擔責任!
這場比賽,大多時間都很膠著,這種焦土戰考驗的正是球隊的防守、控制失誤與罰球表現。理由很簡單,遠距離投籃機會不容易出現,就算有,其實把握性也不高。所以,你說中距離投籃嗎?我覺得以兩隊的防守布陣與輪轉,中距離投籃的機會不會多,所以選擇切入上籃成為很多球員的首選。
但是,正因為都想往裡頭打,身體碰撞多,要是一不小心,球被撞掉拍掉甚至傳球被抄掉,各種失誤情況就會紛紛出現。
頂多,投不進的情況下就是買到犯規。
重點來了,想罰還不一定能罰進。
國體全場18次罰球,中與不中各佔半;臺藝則是16罰12中,曹薰襄10罰9中,全場最穩!
為何我會針對罰球提出分析呢?因為我覺得罰球的重要性被低估了,因為只有1分,所以很多時候都不被重視,就連訓練時的次數都不一定多,更遑論針對比賽時罰球的抗壓力訓練。但偏偏比賽時,1分都非常關鍵,這場比賽不就是1分差的比賽嗎?
所以,我總是不厭其煩跟球員分享,從罰球準備、運球次數、呼吸調整、出手穩定性,乃至最後的釋放動作,最好能練到固定,尤其碰到高張力比賽時,那面對的壓力可不是開玩笑的!
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好漢的一世英明毀在這最不起眼的罰球上面呢?